2009-2010_讀書會分享_2_天農說故事
可能你知道,古天農先生是香港著名的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可能您見過聽過,他在頭條新聞當主持; 可能你欣賞過,創意靈感無限的古先生所導演的舞台劇《伴我同行》、《冰鮮校園》、《芳草校園》、《相約星期二》、《五四新青年》…但對於古先生童年的成長故事,您又知道多少呢? 到底是怎麼樣的家景,怎樣的訓練,怎樣的社會,怎樣的培育,怎樣的機緣際遇,使他成為享譽盛名的舞台藝術家? 今日的喇沙仔又可不可以偷師效法?
原來古天農先生跟大部份同學一樣,出生於一個不愛閱讀的家庭,在男校聖芳濟書院讀書,接受香港近乎聲名狼藉的「填鴨式教育」,每日面對讀書、測驗、考試。但比今天學生更慘的,是他成長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那時香港極為窮困,古先生家裡既不富裕亦沒有資源,平日只穿破了洞的「白飯魚」,沒有甚麼課外活動,簡單玩具也得自己設計,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從客觀環境都看來,似乎很難想像,一代創意巨匠就誕生於此。不過,機會還是有的,古先生告訴我們,他年幼時住在彩虹邨,每逢星期天有個伯伯都會在附近賣書。因為家裡沒有錢,古先生就坐在那裡「打書釘」,甚麼《金銀島》、《三劍俠》、《苦海孤雛》等文學鉅著的簡化本、兒童版都看過了。除此之外,又愛看《香港時報》和《中國學生週報》,從小就得著文字的滋潤,有機會投稿並穫書刊刊登。年幼的他甚麼都愛寫,小五時,他已經有機會到旺角收稿費,小六已開始寫小說,中一就翻譯科學幻想小說、創作話劇。年紀輕輕,就有那麼豐富旺盛的創作意欲,可謂另類「早熟」。
從網上翻查過資料,原來《中國學生週報》創刊於1952年,直至1974年停刊,歷時22年,是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學生讀物,內容包羅萬有,無論文化、科學、時事、體育、藝術…都一應俱全,還設有讀者投稿園地,讓學生有機會投稿發表自己的作品,歷年來培養了不少知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還特別將昔日的《中國學生週報》素描上載互聯網永久保存,任由公眾閱覽,只要登上http://hklitpub.lib.cuhk.edu.hk/journals/zgxszb/ ,就可以閱讀當時滋養學生心靈的作品,實在方便至極。雖然《中國學生週報》已停刊多年,但我們現在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貼在網誌上,讓全世界觀看自己的大作,我們的發表機會以及讀者群比以前更多更廣,作品無論幼嫩純熟,都可一一發佈,隨時有機會出書,當個年輕小作家。再加上,現時各區都有公共圖書館,社區中心、青年中心亦有書可借,怕麻煩的話,可以直接在學校、我們讀書會的借書攤借閱,我們不用再蹲在二手書報攤「打書釘」,也不用害怕被老闆打罵我們只看不買,輕鬆簡單的就可以盡閱世界新書、中外名著、散文小說、電影改編、科普讀物、通識新知以及文化歷史,我們的機會、我們的資源比古天農先生成長的年代豐盛多了,網上資訊簡直唾手可得,打個網址,簡單按一個鍵,天下好文章即可閱讀,我們又有沒有珍貴這些機會,好好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發揮創意靈感呢?
除了閱讀之外,中學時代的古先生,還在中文學會自編自導自演話劇。他寫的故事是個幽默的鬧劇,講述一個烏龍醫生與傻助手,如何替病人胡亂開刀,有點像現今不時發生的醫療事故。那時的中文學會沒有甚麼資源,老師亦沒有時間幫忙,手術刀、儀器、病床等道具都沒有,那麼,古先生如何表現施手術的詼諧慘況呢? 聰明的他想到運用皮影戲的表達技巧,在台上橫放幾個布幕,就像我們平日在診所看到,隔著醫生病人的那種,然後在背面開著大光燈,讓台下觀眾可以看見醫生與病人的影子。然後,那對烏龍醫生助手就開始施展渾身解數,不下麻醉藥就替病人剖開肚子,把內臟亂搞一團,隨隨便便的替病人縫合傷口,讓病人痛得要命,大聲呻吟,還把手術器具留在病人肚裡! 故事真的很簡單,同學們小時候或許也曾想過,但創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他利用幾張布幕,誇張的語氣,配合相關動作與聲音,加上茄汁剪刀一類隨手可得的物品,只是輕輕著墨,就表達了複雜的藝術效果,叫讀書會的在場觀眾揮手稱妙。
古先生說,學做話劇最少有八大好處。練習台詞可訓練中英說話能力,設計音效配樂可以鍛鍊音樂感,跟台前幕後演員排練又可以強化人際關係,製作佈置道具場景可以培養立體空間思維,使用電腦立體圖像設計軟件需要很強的數理能力,置身處地代入話劇角式,可以讓同學嘗試易地而處,又可以培養同理心,細心留意飾演對像的身體語言可以加強同學的觀察力,排練要守時要合作,又可以訓練個人紀律與自制能力。故此,當新界西北出現社會問題,他第一時間就主動提出,要率領劇團入邨搞藝術活動,吸引中小學生參加英語話劇演出,讓他們有正當的消遣娛樂,發揮創意,培養自信,不再喊悶,能夠反思社會問題,肯定人生價值。他又主張「文化脫貧,文化助人」,曾向天水圍學童大派免費話劇門票,更穫商界友好贊助車費謄食,讓家長子女可以踏進藝術殿堂欣賞音樂。古天農先生真有先見之明,此舉能將藝術帶進社區,又能將社區人士帶進文化殿堂,實一舉多得,別具慧心,難怪他穫得社會各界人士嘉許。
當日看似天真幼稚的少年,不知不覺成就了今日鼎鼎大名的古天農先生,貴為政府藝術顧問委員、港台電視節目顧問、戲劇協會幹事及青少年文藝活動主席,又曾導演《幸遇先生蔡》、《同行四份一世紀》、《南海十三郎》等著名話劇,成為一代表演藝術界的重量級人馬,2009年還寫作出版新書《天農百部》,向家長子女推介百本好書。假若,今天喇沙仔多讀幾本好書,多寫幾篇小品文章,嘗試參加幾個短片漫畫徵文曲詞創作話劇比賽,或者閒時多欣賞古先生的舞台劇,拜讀《天農百部》,可能將來喇沙也會出幾個藝術總監,創意大師呢!
原來古天農先生跟大部份同學一樣,出生於一個不愛閱讀的家庭,在男校聖芳濟書院讀書,接受香港近乎聲名狼藉的「填鴨式教育」,每日面對讀書、測驗、考試。但比今天學生更慘的,是他成長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那時香港極為窮困,古先生家裡既不富裕亦沒有資源,平日只穿破了洞的「白飯魚」,沒有甚麼課外活動,簡單玩具也得自己設計,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從客觀環境都看來,似乎很難想像,一代創意巨匠就誕生於此。不過,機會還是有的,古先生告訴我們,他年幼時住在彩虹邨,每逢星期天有個伯伯都會在附近賣書。因為家裡沒有錢,古先生就坐在那裡「打書釘」,甚麼《金銀島》、《三劍俠》、《苦海孤雛》等文學鉅著的簡化本、兒童版都看過了。除此之外,又愛看《香港時報》和《中國學生週報》,從小就得著文字的滋潤,有機會投稿並穫書刊刊登。年幼的他甚麼都愛寫,小五時,他已經有機會到旺角收稿費,小六已開始寫小說,中一就翻譯科學幻想小說、創作話劇。年紀輕輕,就有那麼豐富旺盛的創作意欲,可謂另類「早熟」。
從網上翻查過資料,原來《中國學生週報》創刊於1952年,直至1974年停刊,歷時22年,是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學生讀物,內容包羅萬有,無論文化、科學、時事、體育、藝術…都一應俱全,還設有讀者投稿園地,讓學生有機會投稿發表自己的作品,歷年來培養了不少知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還特別將昔日的《中國學生週報》素描上載互聯網永久保存,任由公眾閱覽,只要登上http://hklitpub.lib.cuhk.edu.hk/journals/zgxszb/ ,就可以閱讀當時滋養學生心靈的作品,實在方便至極。雖然《中國學生週報》已停刊多年,但我們現在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貼在網誌上,讓全世界觀看自己的大作,我們的發表機會以及讀者群比以前更多更廣,作品無論幼嫩純熟,都可一一發佈,隨時有機會出書,當個年輕小作家。再加上,現時各區都有公共圖書館,社區中心、青年中心亦有書可借,怕麻煩的話,可以直接在學校、我們讀書會的借書攤借閱,我們不用再蹲在二手書報攤「打書釘」,也不用害怕被老闆打罵我們只看不買,輕鬆簡單的就可以盡閱世界新書、中外名著、散文小說、電影改編、科普讀物、通識新知以及文化歷史,我們的機會、我們的資源比古天農先生成長的年代豐盛多了,網上資訊簡直唾手可得,打個網址,簡單按一個鍵,天下好文章即可閱讀,我們又有沒有珍貴這些機會,好好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發揮創意靈感呢?
除了閱讀之外,中學時代的古先生,還在中文學會自編自導自演話劇。他寫的故事是個幽默的鬧劇,講述一個烏龍醫生與傻助手,如何替病人胡亂開刀,有點像現今不時發生的醫療事故。那時的中文學會沒有甚麼資源,老師亦沒有時間幫忙,手術刀、儀器、病床等道具都沒有,那麼,古先生如何表現施手術的詼諧慘況呢? 聰明的他想到運用皮影戲的表達技巧,在台上橫放幾個布幕,就像我們平日在診所看到,隔著醫生病人的那種,然後在背面開著大光燈,讓台下觀眾可以看見醫生與病人的影子。然後,那對烏龍醫生助手就開始施展渾身解數,不下麻醉藥就替病人剖開肚子,把內臟亂搞一團,隨隨便便的替病人縫合傷口,讓病人痛得要命,大聲呻吟,還把手術器具留在病人肚裡! 故事真的很簡單,同學們小時候或許也曾想過,但創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他利用幾張布幕,誇張的語氣,配合相關動作與聲音,加上茄汁剪刀一類隨手可得的物品,只是輕輕著墨,就表達了複雜的藝術效果,叫讀書會的在場觀眾揮手稱妙。
古先生說,學做話劇最少有八大好處。練習台詞可訓練中英說話能力,設計音效配樂可以鍛鍊音樂感,跟台前幕後演員排練又可以強化人際關係,製作佈置道具場景可以培養立體空間思維,使用電腦立體圖像設計軟件需要很強的數理能力,置身處地代入話劇角式,可以讓同學嘗試易地而處,又可以培養同理心,細心留意飾演對像的身體語言可以加強同學的觀察力,排練要守時要合作,又可以訓練個人紀律與自制能力。故此,當新界西北出現社會問題,他第一時間就主動提出,要率領劇團入邨搞藝術活動,吸引中小學生參加英語話劇演出,讓他們有正當的消遣娛樂,發揮創意,培養自信,不再喊悶,能夠反思社會問題,肯定人生價值。他又主張「文化脫貧,文化助人」,曾向天水圍學童大派免費話劇門票,更穫商界友好贊助車費謄食,讓家長子女可以踏進藝術殿堂欣賞音樂。古天農先生真有先見之明,此舉能將藝術帶進社區,又能將社區人士帶進文化殿堂,實一舉多得,別具慧心,難怪他穫得社會各界人士嘉許。
當日看似天真幼稚的少年,不知不覺成就了今日鼎鼎大名的古天農先生,貴為政府藝術顧問委員、港台電視節目顧問、戲劇協會幹事及青少年文藝活動主席,又曾導演《幸遇先生蔡》、《同行四份一世紀》、《南海十三郎》等著名話劇,成為一代表演藝術界的重量級人馬,2009年還寫作出版新書《天農百部》,向家長子女推介百本好書。假若,今天喇沙仔多讀幾本好書,多寫幾篇小品文章,嘗試參加幾個短片漫畫徵文曲詞創作話劇比賽,或者閒時多欣賞古先生的舞台劇,拜讀《天農百部》,可能將來喇沙也會出幾個藝術總監,創意大師呢!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