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與答_2
問題: 新約聖經27卷是教會少數人在耶穌死後幾百年開會辯論投票選舉出來的,如何知道他們沒有選錯? 如何確保他們沒有受政治、經濟、權力等影響? 怎麼知道教會有沒有自己加鹽加醋?
答: 首先,教會的確開過類似的會議,統稱為「大公會議」,第一次是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是君士坦丁王帝召開的,一提到王帝,可能有人會聯想到權力、政治等問題,這也自然。
但關鍵是,聖經是否要等到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才寫成呢? 由耶穌死後到公元325年是否就沒有聖經,沒有正典呢? 當然不是的。
之前提過,絕大部份新約都是由使徒寫成的,耶穌會約在公元33年釘死在十字架,十二使徒是與耶穌同期的人,使徒保羅是後耶穌少少的人,就算他們能活到一百歲,聖經也會在公元133年前寫成了,不會出現「耶穌死後好幾百年後才寫聖經」的問題。何況,很難相信他們有一百歲那麼長命,即使推論說聖經在公元100年內寫成也不過份,不過,若保守估計,接受在公元150前新約各卷都已經寫成絕不過份。
這個只是估計,證據在於公元33年至公元325年期間在世的古教父,在他們的經課集(靈修筆記),書信裡,多次引用新約聖經的內文,可見那時聖經已經通行,人人傳誦,無須等到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才有聖經可讀。若要詳細資料、引用次數,引用經文覆蓋範圍,請看鐵證待判一書。
正因為怕幾百年後的人杜撰,加上自己的想像,有意無意「神化」耶穌,我們只接受耶穌同期不出一百年內的作品。至於有沒有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也好,那個會議討論了甚麼也好,投焉「決定」了甚麼,其實並不影響新約正典的真確性,因為聖經只要出自使徒的手筆,一寫出來就是正典,每間教會就會立即抄一份,互相傳閱,三百年後的會議其實不能決定甚麼,更無法影響公元33年至公元325年間的信徒應信甚麼不應信甚麼。正如現在如果香港開一個後現代聖經會議,說只接受四福音,不接受其他書卷,僅是那次開會的人有問題,那次開會的人私下決定了一些不合理的事,不代表全世界的信徒都會聽從他們的。如果尼西亞會議的權力真的那麼大,足以控制全教會,就無必開後來的會議了。
還有,很多時這些大公會議辯論的,根本不是正典包括幾多卷的問題,而是各門各派看同一節聖經有不同的見解,那些會議是研討會,討論神學問題,例如神人二性,馬利亞的地位,這些跟甚麼是正典並無關係,而這些辯論到今日還沒有休止。
答: 首先,教會的確開過類似的會議,統稱為「大公會議」,第一次是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是君士坦丁王帝召開的,一提到王帝,可能有人會聯想到權力、政治等問題,這也自然。
但關鍵是,聖經是否要等到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才寫成呢? 由耶穌死後到公元325年是否就沒有聖經,沒有正典呢? 當然不是的。
之前提過,絕大部份新約都是由使徒寫成的,耶穌會約在公元33年釘死在十字架,十二使徒是與耶穌同期的人,使徒保羅是後耶穌少少的人,就算他們能活到一百歲,聖經也會在公元133年前寫成了,不會出現「耶穌死後好幾百年後才寫聖經」的問題。何況,很難相信他們有一百歲那麼長命,即使推論說聖經在公元100年內寫成也不過份,不過,若保守估計,接受在公元150前新約各卷都已經寫成絕不過份。
這個只是估計,證據在於公元33年至公元325年期間在世的古教父,在他們的經課集(靈修筆記),書信裡,多次引用新約聖經的內文,可見那時聖經已經通行,人人傳誦,無須等到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才有聖經可讀。若要詳細資料、引用次數,引用經文覆蓋範圍,請看鐵證待判一書。
正因為怕幾百年後的人杜撰,加上自己的想像,有意無意「神化」耶穌,我們只接受耶穌同期不出一百年內的作品。至於有沒有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也好,那個會議討論了甚麼也好,投焉「決定」了甚麼,其實並不影響新約正典的真確性,因為聖經只要出自使徒的手筆,一寫出來就是正典,每間教會就會立即抄一份,互相傳閱,三百年後的會議其實不能決定甚麼,更無法影響公元33年至公元325年間的信徒應信甚麼不應信甚麼。正如現在如果香港開一個後現代聖經會議,說只接受四福音,不接受其他書卷,僅是那次開會的人有問題,那次開會的人私下決定了一些不合理的事,不代表全世界的信徒都會聽從他們的。如果尼西亞會議的權力真的那麼大,足以控制全教會,就無必開後來的會議了。
還有,很多時這些大公會議辯論的,根本不是正典包括幾多卷的問題,而是各門各派看同一節聖經有不同的見解,那些會議是研討會,討論神學問題,例如神人二性,馬利亞的地位,這些跟甚麼是正典並無關係,而這些辯論到今日還沒有休止。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