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靜宓花園的涼亭

文藝作品、生活小品、給自己的小提示,回憶的盒子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聖地

「起來,脫下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出埃及記

通過光明頂
走在渾圓的暗房
石牆堅決的拒絕外間的濕熱
使人敬畏的寒風滲入
在起伏不平的皮膚上
蠕動著 爬行著

我頓時佇立
整理半截的衣衫
挺起胸膛
預備走上聖殿前的道路


立在沒有煙火的地上
左右兩排的書海
緩緩立起成高牆
如行在海底
發掘長滿海苔的珍寶

從古到今
文人雅士的一生
唐詩宋詞
元曲小說
五四作品到傷痕文學
每翻開一個寶盒
古人的墨跡於水中化開
魚群從左邊躍出
噗地跳入牆角
像侍衛般守衛
腳步再放輕
呼吸要屏住
動作嚴謹放慢
如朝聖

青春

青年是甚麼呢?
是一葉新綠掛在柳枝頸
一滴甘露凝在葉尖
垂垂欲滴
滴落古樹的年輪
濺開成印記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出隊

出隊?
從沒有聽過
那班是甚麼人呢?
梁弟兄? 城大有? 我沒有聽說過啊!
不要找我
不要找我

本來我是沒有打算出隊的
一直以來都不擅長與不認識的人合作
更遑論是事奉上的合作
很多害怕
很多不足
而且還個個禮拜去...
真嚇人

一直以來
我都怕很熱心的人
怕他們會勾我去參這參那
怕自己受不起太火熱
怕沒有自己的時間
怕被人說是宗教狂熱份子
仍是很多懼怕

城大出隊的人又真是很恐怖的
傳說有人一星期出四次隊
我又親眼看見隊員出完城大出理大
又熱心 又積極
又重祈禱
真的很恐佈
失萬不要拖我進去
不要不要

但現在
輪到我出完城大出中大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不明

如果阿某君寫幾十篇論文
只為證明翻譯是不可能的
那麼
我們讀翻譯又有何用呢?
讀過翻譯的,跟沒有讀過的
又有何分別呢?
我們豈不是白讀、白做
浪費時間?
不如將這系摺了吧...
(不知何解香港的翻譯系特別多)

我們之所以讀
就是因為想譯得更好
譯得更有說服力
而非想知道
翻譯是很難的
溝通可能有失誤
還是不要譯了

這樣的理論
都可以吹到幾篇文章
還有人讚賞?

我想
還是背後的反叛原因在作祟
他要保護的
是他離曬大譜的翻譯
有合理存在理由
而你不能K.O.它
真古惑!!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讀書會分享-天農教子有妙法 (2)

不知道古SIR自己又如何培養子女的創意呢? 方法原來是不鼓勵兒子看電視,因為古SIR認為影像的刺激力太強,一看到影像畫面,甚麼想像力都會被牽制。例如,當你先看金庸武俠作品的電視改編,下次再看小說,腦海中就自然會出現劇中男女主角的樣子,限制了對主角的想像空間。只有看文字、看原著,才可以訓練創意思維,才可以加強文字觸覺。而且,很多時電影電視改編作品,都不及小說內容詳盡豐富,礙於時間關係,很多細節旁枝都被略過,想看到原著精髓,非讀文字不可。例如古SIR的兒子小三時已經讀過魔戒三步曲,還看過電影版。有次,兒子問古SIR,為何電影沒有拍「逼人睡覺樹」那一幕? 兒子看得那麼仔細,又有觀察力,看來古SIR的閱讀訓練成功了。
除此之外,古SIR非常讚成父母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就如他會讓兒子出題目,然後發揮急才,立即創作故事,在讀書會裡,他即場跟我們分享了一個關於「龍捲風與垃圾桶」的自由創作,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垃圾桶,桶內有個小龍捲風,小龍捲風突然跳出來要乘校巴上學,但它橫過馬路的時候,校巴的輪胎「砰」一聲破了。當在場觀眾聽得聚精匯神的時候,古SIR突然問:「那麼,請問那輪校巴是甚麼顏色的呢? 又,請問是哪一個輪胎破了呢?」觀眾頓時呆住了,故事裡面根本沒有提及啊!我們怎麼知道呢? 然後,古SIR叫在場家長學生回答這兩道問題,有人說車身是灰色,有人說是黃色,有人說左前胎破了,又有人說是右後胎破了。接著,古SIR解譯「創意」的奧妙之處。原來,剛才的故事怎樣發展並不重要,古SIR要指出的是,當我們各自想像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都不同,如果閱讀的時候,能夠在腦海裡一一把顏色、形狀、位置細想描繪出來,就是創意了。另外,很多同學都喜歡玩《三國無雙》,那麼,當用過曹操、劉備、關羽、孔明等角式決鬥後,同學又可否用五十字來形容各人的相貌服裝體骼呢? 能夠形容描繪人的外貌,就可以鍛鍊我們的想像力與寫作功力。
古SIR又說,英文裡想像力(imagination)這個字很有意思,因為image就是「圖象」,如果我們能夠在腦海裡構成事物的圖象,再轉化成文字,就可以寫出別出心裁的比喻。例如,人人都知道「長舌婦」這個詞組可以用來形容說話滔滔不絕的女子,但著名小說家張愛玲偏偏不寫「長吞婦」,只說某人說話的時候,舌頭足夠切成小菜一碟,比喻新穎有趣,饒富意思,所以她能夠成為一代小說名家。由此可見,創意就是用別人未曾想過的比喻形容日常所見的事物,不是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啊。

古SIR非常鼓勵喇沙仔參加戲劇比賽,揣摸人物角式的表情動作,因為這些都可以反映人們心態,例如握手有沒有力,可以反映人們自信心多少,雙手插袋,即表示不想跟別人說話,又例如某總統被問話時,先擦手抹臉,目光又遊離不定,這些表情動作已經告訴別人他在說謊掩飾。就算簡單如走路,如果可以扮演幾十種不同的走路姿態,隨時可以拿電影金像獎。古SIR即時想找一位同學,到台前扮演喇沙其中一位老師,又親身示範兩種走路姿勢,叫同學跟著做。同學們初時似乎有點害羞,不太願意主動舉手表演示範,惟經古SIR再三鼓勵,終於有同學自告奮勇,出場表演,還博得觀眾熱烈掌聲。對於演戲話劇,正如古SIR所言,同學們似乎還未夠積極主動呢。

最後,古SIR再一次從觀眾右方行到禮堂中央,然後九十度鞠躬,古SIR的創意學堂就完滿結束了。演講有完結,創意卻無限,那麼,從今天起,我們就立刻實踐古SIR的「天農妙法」,多看文字,多作故事,參加話劇組,保證大家日後創意無限。
*「古SIR」乃電視遊戲節目《係咪小兒科》節目主持古巨基先生的稱謂,因古天農先生亦同樣姓「古」,以前又當過老師,故本文稱呼他作古SIR,以示親切。

讀書會分享-天農教子有妙法 (1)

身為家長的您,可能會碰到一個問題,您很希望兒子多點看課外書,多寫幾篇文章,少看電視、少打機、少上網,無奈兒子怎樣都不聽勸,怎麼辦呢?

又或許您是學生,未嘗不想增加自己的創意,想作曲填詞、想寫新詩散文、想參加徵文口號標語創作,無奈抓破頭皮,來回踱步半天,總是沒有甚麼好點子,正所謂江郎才盡,學校的中英作文已令您叫苦連天,應該如何是好?

有見及此,讀書會請來嘉賓古天農先生(古SIR)*,問問他有甚麼錦囊妙法,幫助學生家長解決創意不足的問題。


古SIR向讀書會坦言,相對於澳洲,香港的創意教育實在先天不足。澳洲的小學生必修話劇,中學生又可以選修話劇,大學更有專門的戲劇系。香港的情況又怎樣呢?大中小學一律跟話劇無緣,九間大學沒有一間有戲劇系,大學校長幾乎「清一式」全理班,唯有一間香港演藝學院培養相關人才,相比之下,較外國黯然失色。古SIR常在各大中小學講述創意講座,有時想跟觀眾有點互動,叫台下觀眾即時上台表演。他說,通常小學生個個都想出來,中學生已經甚不主動,你指我、我推你的,不停叫身旁的同學出去,大學生則個個眼望地面,不敢抬頭,怕被人選中。這就反映了我們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二十一世紀是創意年代,以新點子取勝,不偏重死記硬背,沒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假若香港默守成規,沒有新點子,沒有新創意,長久下去,競爭力將遠不及外國。

「那麼,請問古SIR,何謂創意呢? 」

古SIR說,就是以創新角度解決難題。他說年幼時,有一次冷氣機壞了,家裡沒有地方放,要抬上天台一個鐵籠裡。可是,冷氣機比鐵籠入口大,放不進去,可以怎樣辦呢? 那時的古SIR想不出好辦法來,但他身旁的叔叔是做裝修的,有相關背景知識,很容易就想到可以鐵絲網拆了,然後把冷氣放進去。由此可見,只要換個新角度,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古SIR形容,原本每個小孩友生來都是最有創意的藝術家,可是父母沒有適當的後天栽培,把孩子的潛能糟蹋了。就像有一次,古SIR在茶餐廳看見一個小女孩,用一條線把凍飲的冰塊穿在一起,自製一條項鍊似的飾物,正欣賞她的創意無限。可是,小女孩的母親竟大聲叱責她:「死女包,你無腦架?又整污糟曬件衫。」(你這笨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害我要再洗。)古SIR認為,那個女兒多麼的聰明,身為母親應該多加讚賞才對呢!

讀書會分享-天農說故事 (2)

除了閱讀之外,中學時代的古先生,還在中文學會自編自導自演話劇。他寫的故事是個幽默的鬧劇,講述一個烏龍醫生與傻助手,如何替病人胡亂開刀,有點像現今不時發生的醫療事故。那時的中文學會沒有甚麼資源,老師亦沒有時間幫忙,手術刀、儀器、病床等道具都沒有,那麼,古先生如何表現施手術的詼諧慘況呢? 聰明的他想到運用皮影戲的表達技巧,在台上橫放幾個布幕,就像我們平日在診所看到,隔著醫生病人的那種,然後在背面開著大光燈,讓台下觀眾可以看見醫生與病人的影子。然後,那對烏龍醫生助手就開始施展渾身解數,不下麻醉藥就替病人剖開肚子,把內臟亂搞一團,隨隨便便的替病人縫合傷口,讓病人痛得要命,大聲呻吟,還把手術器具留在病人肚裡! 故事真的很簡單,同學們小時候或許也曾想過,但創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他利用幾張布幕,誇張的語氣,配合相關動作與聲音,加上茄汁剪刀一類隨手可得的物品,只是輕輕著墨,就表達了複雜的藝術效果,叫讀書會的在場觀眾揮手稱妙。

古先生說,學做話劇最少有八大好處。練習台詞可訓練中英說話能力,設計音效配樂可以鍛鍊音樂感,跟台前幕後演員排練又可以強化人際關係,製作佈置道具場景可以培養立體空間思維,使用電腦立體圖像設計軟件需要很強的數理能力,置身處地代入話劇角式,可以讓同學嘗試易地而處,又可以培養同理心,細心留意飾演對像的身體語言可以加強同學的觀察力,排練要守時要合作,又可以訓練個人紀律與自制能力。故此,當新界西北出現社會問題,他第一時間就主動提出,要率領劇團入邨搞藝術活動,吸引中小學生參加英語話劇演出,讓他們有正當的消遣娛樂,發揮創意,培養自信,不再喊悶,能夠反思社會問題,肯定人生價值。他又主張「文化脫貧,文化助人」,曾向天水圍學童大派免費話劇門票,更穫商界友好贊助車費謄食,讓家長子女可以踏進藝術殿堂欣賞音樂。古天農先生真有先見之明,此舉能將藝術帶進社區,又能將社區人士帶進文化殿堂,實一舉多得,別具慧心,難怪他穫得社會各界人士嘉許。

當日看似天真幼稚的少年,不知不覺成就了今日鼎鼎大名的古天農先生,貴為政府藝術顧問委員、港台電視節目顧問、戲劇協會幹事及青少年文藝活動主席,又曾導演《幸遇先生蔡》、《同行四份一世紀》、《南海十三郎》等著名話劇,成為一代表演藝術界的重量級人馬,2009年還寫作出版新書《天農百部》,向家長子女推介百本好書。假若,今天喇沙仔多讀幾本好書,多寫幾篇小品文章,嘗試參加幾個短片漫畫徵文曲詞創作話劇比賽,或者閒時多欣賞古先生的舞台劇,拜讀《天農百部》,可能將來喇沙也會出幾個藝術總監,創意大師呢!

讀書會分享-天農說故事 (1)

可能你知道,古天農先生是香港著名的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可能您見過聽過,他在頭條新聞當主持; 可能你欣賞過,創意靈感無限的古先生所導演的舞台劇《伴我同行》、《冰鮮校園》、《芳草校園》、《相約星期二》、《五四新青年》…但對於古先生童年的成長故事,您又知道多少呢? 到底是怎麼樣的家景,怎樣的訓練,怎樣的社會,怎樣的培育,怎樣的機緣際遇,使他成為享譽盛名的舞台藝術家? 今日的喇沙仔又可不可以偷師效法?

原來古天農先生跟大部份同學一樣,出生於一個不愛閱讀的家庭,在男校聖芳濟書院讀書,接受香港近乎聲名狼藉的「填鴨式教育」,每日面對讀書、測驗、考試。但比今天學生更慘的,是他成長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那時香港極為窮困,古先生家裡既不富裕亦沒有資源,平日只穿破了洞的「白飯魚」,沒有甚麼課外活動,簡單玩具也得自己設計,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從客觀環境都看來,似乎很難想像,一代創意巨匠就誕生於此。不過,機會還是有的,古先生告訴我們,他年幼時住在彩虹邨,每逢星期天有個伯伯都會在附近賣書。因為家裡沒有錢,古先生就坐在那裡「打書釘」,甚麼《金銀島》、《三劍俠》、《苦海孤雛》等文學鉅著的簡化本、兒童版都看過了。除此之外,又愛看《香港時報》和《中國學生週報》,從小就得著文字的滋潤,有機會投稿並穫書刊刊登。年幼的他甚麼都愛寫,小五時,他已經有機會到旺角收稿費,小六已開始寫小說,中一就翻譯科學幻想小說、創作話劇。年紀輕輕,就有那麼豐富旺盛的創作意欲,可謂另類「早熟」。

從網上翻查過資料,原來《中國學生週報》創刊於1952年,直至1974年停刊,歷時22年,是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學生讀物,內容包羅萬有,無論文化、科學、時事、體育、藝術…都一應俱全,還設有讀者投稿園地,讓學生有機會投稿發表自己的作品,歷年來培養了不少知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還特別將昔日的《中國學生週報》素描上載互聯網永久保存,任由公眾閱覽,只要登上http://hklitpub.lib.cuhk.edu.hk/journals/zgxszb/ ,就可以閱讀當時滋養學生心靈的作品,實在方便至極。雖然《中國學生週報》已停刊多年,但我們現在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貼在網誌上,讓全世界觀看自己的大作,我們的發表機會以及讀者群比以前更多更廣,作品無論幼嫩純熟,都可一一發佈,隨時有機會出書,當個年輕小作家。再加上,現時各區都有公共圖書館,社區中心、青年中心亦有書可借,怕麻煩的話,可以直接在學校、我們讀書會的借書攤借閱,我們不用再蹲在二手書報攤「打書釘」,也不用害怕被老闆打罵我們只看不買,輕鬆簡單的就可以盡閱世界新書、中外名著、散文小說、電影改編、科普讀物、通識新知以及文化歷史,我們的機會、我們的資源比古天農先生成長的年代豐盛多了,網上資訊簡直唾手可得,打個網址,簡單按一個鍵,天下好文章即可閱讀,我們又有沒有珍貴這些機會,好好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發揮創意靈感呢?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人生烏龍茶》

八張綠背黑座的布絨椅

恭恭敬敬的半脆著

叩謝蝦肉色間花的三疊渾圓



魚紋線鉤著的竹蓆蒸籠

絮絮絲絲的白煙柔然上升

飄著的

是狂草般的醉者

瀟灑地在瓦白而厚重的瓷碟上

雕刻濃潔不一的撇捺

隱隱重重的抬起

千百年來文人雅士的相聚

在玻璃造的涼亭裡

有幾場筆墨的比武



紫蘭花雖然掉落

依然淡淡的

靜靜的

守在白衣劍客的精魂旁

等待回歸大化報青天的時候



摸摸粗糙的杯底紋理

啜一口人參茶

苦澀過後

自有絲絲甘甜混和味覺的花蕾上

此花彼花

可有連理的枝椏?

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

大學夢.(追加)

P.S. 從2009年新學期開始,我就沒有在城大看見過老教授了。每次我回去探望老師,書藉交流天地旁邊,教授的辦公室總是黑黑暗暗的,了無生氣。我本以為是我每次都沒碰到好運氣,遇不著她上課的日子,近來卻在同學口中得知她已經退休了,我連一聲再見都沒有說,連一張感謝卡都沒有寫,連一頓送別飯都沒有請她,她就無聲無息的離開了城大,那是多可惜啊! 今天回中大本部圖書館找書,無意間看到由她翻譯的《雪山飛狐》,中大出版社出版。我打開來看,譯者是Olivia Mok,那麼令人生畏的名字又那麼熟悉,正是她沒有錯,今天我能在中大讀翻譯碩士,也是她為我寫推薦信的功勞。扇頁寫著To my father, XXX Mok,很難想像她有那麼深情的一面,如果我日後出書,是否也應該寫上I dedicate this book to my best professor, my advisor and counselor, Olivia Mok呢?


茫茫人海,我還能找到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