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靜宓花園的涼亭

文藝作品、生活小品、給自己的小提示,回憶的盒子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沒有

「這幾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愛過」
這是婆婆生前我最後聽過別人提到她的話
聽聞是直接對公公說的
在八姨婆家裡沙發上聽到
大約中三那年
那時婆婆還在
只是身體很差
這也是後來才知道的事

我一直都懷疑這是句鬥氣的話
是句晦氣話
這不是真的
不可能是真的
他們根本不是盲婚啞嫁
可能就正因這樣鬥氣
在她腸癌復發期間
更傷元氣
最後敗倒在病魔的手下
一去不返

我不能忘記那個晚上
家母與姨婆所說的話
亦不能忘記
因為一個晦氣的說話
成為一生的遺憾
無法回頭
無法回頭

筆束

宿題二道
1) 是否知道到底在做甚麼? 到底想點? 責任重大! 兒戲者非正道之途
2) 是否真悅張師奶散文耶? 程度者為何乎? 本於何質? 此質變乎? 繼續乎? 真繞道乎?


未有解決者:
1) 確定乎? 何如? 百份之幾? 會如何答?
2) 憑甚麼鎖一? 理由為何矣? 應合真道哉?

不成由:
1) 奧巴桑的話語,因未曾說不可,只說待日再問其意,是以為是讀書之故耶,然非耶
2) 怕煩,或以為新專題不會煩,實未知心耶,實未知來事之複雜耶,另可為新煩之始矣,續進退維谷也
3) 若始之繭非因一己之感耶,屬天之命也,終之炬亦非無一己之因耶!

回憶錄:
1) 此數月來所待者為何? 真然曰非乎? 公車之上,路途之中,言談之間,何以淡忘耶?
2) 阿家喻你繞道,即拒也,何者乎? 未知問題之答也,約之地未見者不走也,此為信也,乃為德也,乃為誠也,乃為仁之本也。今仍未知答,即繞道乎? 此心何以昭日月上之造化?

隨想錄:
吾不能把爾留在曠野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標點

如果說
你一直等待的是個逗號
那麼
我等的就是個句號
要學習的就是順服這個句號
直至半句都不用唉哼

因為句號
總比無休止的省略號好
省略號不住的延長
如無限期拖長的巴比倫大像
那十個半泥半鐵的腳指一頭一樣
那是充滿試煉
不知是進是退
不知如何是好的
不想碰見不想遇見的
三年大災難
不住的延長
再延長
不知道往何方向

我不知怎樣面對
卻在幾乎忍受不了
要揮刀的時候
看到新的省略號
似乎又亂了陣腳
失了起初的預算

那天寫在單行紙
是這樣的說話
「如果強如那人也要經歷如此劫難
我何德何能
要求我的道路一路平坦?」

求主指引我的道路
亦求主看顧那更水深火熱的
某某人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大學夢.(7)

至此,我可以踏實的說,當作的事我已經完成了,血汗與淚水我已經流過了,大學夢我已經達到了。我總算沒有背負中學師兄、同學、大學教授、系內職員、同學朋友的信任與努力,沒有愧對背後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稍為對得住資助我讀書的父母、政府與納稅的一眾勞苦「打工仔」。


或許你會以為我現正站在創作的高峰,我卻感覺自己正走在下坡的路上。讀書的感覺離開了,寫詩的感覺沒有了,暫時未有新的出版計劃,現在又從城大學生變為畢業校友…最近又因為畢業暑期實習,以及另外一個小型活動,忙得喘不過氣來。不過,我還沒有放棄文藝創作的路,只待我稍有時間與力量,我想,我還是會重新拿起圓珠筆,繼續不斷的創作。因為在這大學三年裡,創作已經轉變幻化,成為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跟水與空氣同樣重要。創作,不但豐富我的閱歷,也滋潤我的生命,並給我積極向上的盼望。

親愛的大學生們,我的學弟學妹,你的道路或許與我不同,你的理想可能與我南轅北轍,但我仍然有一個心願,就是每個千辛萬苦,過關斬將,歷盡艱辛考進城大的同學,可以把握機會,尋找屬於你的大學夢。我非常相信,有心尋找的人,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上天總是恩待那些願意努力的人,而機會是要我們自己抓緊的。

您,其實也可以在大學達成自己的夢想。現在何不試試看,然後跟別人分享屬於您的大學夢?身為您們的師兄及校友,沒有事情,比看見學弟學妹們有所成長更叫我快樂高興,我期望聽到您們的好消息,後會有期。

(原為香港城市大學 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墨樂》文集投稿,現落選,故原文上載。)

大學夢.(6)

及後,我當上了系裡莫教授的學生助理,從她身上學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深深發覺自己經驗不足,還未夠資格在社會裡打滾。我才驚覺原來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從來沒有改變,只是我和一眾大學生不知道,或者跟不上罷了。莫教授知道我常常留在家裡讀書,大感不悅,她說如何在社會求生,做人的道理、工作的技巧等細節都不是單看書就可以學會的,而是從工作、參加課外活動、留學外遊、與人交談、相處、聚會、比賽的時候學習的。她責備我只知道讀書,浪費了大學提供的機會,又吩咐我要多多參加各類型的活動。所以,我後來擔任了基督教青年會通識教材校對的兼職,初嘗依時交稿、超額工作的辛勞,亦得到上司的讚賞。原來我的汗水、付出與辛勞,別人是知道的、看見的。我是遇見伯樂了。


校對工作完成後,我想稍作休息,在讀書、工作之外,做一點新鮮事。系裡的楊老師知道我素來喜歡創作,就鼓勵我投稿各大報章。我最後沒有投稿報章,倒有投稿到自由徵文的書刊、文集裡去。其中包括中文說明文功課《千與千尋背後的哲理》、描寫北京遊的新詩《時間相遇的剎那》,敘述拉薩騷亂的《下一站Lhasa》,暗地裡記載我思考未來讀書路向的《大學生還要讀書嗎?》,一篇兒童小說創作比賽的短篇小說,還有一篇以老朋友為藍本的中篇愛情小說《長了厚繭的雙手》。

到了大二暑期,我參加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舉辦的北京暑期學習班。那是多麼悠遊自在的一個多月,每天早上我們讀書,下午開始就是自由活動的時間。頤和園、圓明園、天安門、故宮、景山公園、黃府井、萬里長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孔廟、後海、胡同、天文館、動物園…我和房友把整個北京差不多都踏遍了。走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前朝首都裡,作詩的靈感特別多,因此我寫了《北京記遊》組詩六首,包括《初到貴境》、《驛站》、《縱橫四海》、《隕石的碎片》、《圓明園的文響曲》和《圍園》,以及內蒙古遊的《在極北的草場上》和《踏在黃海的外衣》。後來這些新詩投稿到詩集、文集去了,收穫很是豐富。

北京團後,我當上了其學習報告的主編,花了半年時間,與一班編委們出版了一份五十四頁全彩色的刊物。那是我第一次當主編,初嘗編輯的辛勞,並學到很多人際相處的技巧,使我穫益匪淺。從文章收集、圖片收集、文字校對,到平面設計、字型設計、圖文排版、相片處理…都有機會涉獵。每天放學,我都立刻回家排版、校對,一直至夜深。在此,真要非常多謝負責排版的同學,是她倆教曉我排版的拼貼技巧,亦幫助我日後完成編輯功課《緣野山蹤》和《中國與古巴》,還有翻譯系同學錄《城市裡的一片天》。

同學錄由策劃、招募人手、收集文章、收集圖片、排版、印刷…都有我的份兒,當然少不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同學、好朋友鼎力支持以及仗義幫忙。當中曾遇到的曲折、難關、技術問題、合作問題、軟件問題、相片問題、收稿問題不計其數。經過了一連三個月連續不斷的努力,一共六十本彩色繪本風格的同學錄,終於出現我的眼前。當我拿著沉甸甸的、滿載六十本的同學錄回校派給老師、同學,頗有一種近乎「功德完滿」,並且是時候「功成身退」的感覺。

大學.夢(5)

沒錯,這樣的生活,雖然充實,但也極其苦悶。我自覺大學生活極為枯燥乏味,連中學都不如。不過,另一方面,我亦無法認同「做齊五件事」的大多數。這樣的生活維持了一年之久,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並尋找可行的出路。


中學的時候,無論在學業、課外活動、人品德行、待人處事各方面,班上的同學大部份都可以成為我的模範。但大學裡,我似乎未有找著可以認同、模仿的對象。即或個別同學在某方面非常出色,很值得學習,但礙於大學的環境,有時同班不同課,下課各自走,同學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往往未能建立深厚的友誼,亦無從仿效,不知不覺卻已經要畢業了。

所以,我在大一暑假參加了學友社的西安交流團,嘗試擴闊眼界,看看青年領袖的風範。西安團的女團長,既有學職,又懂得人情世故,非常有領導才能,令團友都心悅誠服,我終於找到可以仿傚的對象,一個值得跟隨的榜樣。

我又想起當初入大學想進新詩會,想起我曾朝思暮想的文學夢。但城大只有寫舊體詩的新松詩社,自行組織詩社似乎甚為艱難。所以我改行寫作出版,先在學友社義務協助寫作翻譯收費版的《出路指南》,然後遇著機會跟隨城大中國文化中心的馬家輝博士與一班同學寫作《察看.城市的顏色》其中有關大學與商場關係的文章。這是我第一次在學科之外,與幾位同學共同合作完成一項研究。我發現城市大學裡仍有用功讀書、有夢想、有計劃、有行動、有素質的好學生。雖然寫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總算能夠如期交稿,那本書還登了自己的名字,使我十分高興。我初次感受到,這才是我一直追求的大學生活,這才是我當走的路: 我想在城大完成我的文學夢。

大學夢.(4)

很想告訴讀者,我之所以能夠進大學,可以在大學裡尋夢並圓夢,完全不是我自己努力爭取、發奮上進的功勞,而是背後無數老師、同學伸出援手把我拉進大學,是上帝的恩典助我熬過那艱難的兩年歲月。若我今日學有所成,有些微建樹,他們每一位實在功不可沒。


那是一個炎夏的清晨,校長伯伯宣佈全級物理、化學、生物科沒有同學不合格,我隨即與身旁的物理老師擁抱,我當時的驚訝與喜悅不言而喻,心情比起穫得全港大賽獎項更激動、更興奮。然後又一個發光的早上,電腦螢幕顯示我考進了城大翻譯科,雖然只是選科表上第四個志願,但於我而言,已經是奇妙的恩典,何等喜出望外!我深刻的體會何謂恩典—一件原本不配得到,卻又實在得著了的事物。我的父母、老師、同學跟朋友都替我鬆了一口氣,我無須重讀預科了。

正因為考進大學是如此不容易,所以我打從一開始就很珍惜大學的生活,不想白費老師、同學的心機與努力。記得中學辯論隊的一個師兄,曾忠告我們一班準大學生,說很多人歷盡艱辛捱過了高考進入大學之後,因為沒有公開試,生活看似比較自由,沒有家長、老師、校長、校規事事管著,頓時失去了目標與方向,迷失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中。很多同學逃課,將全副心機放在拍施、兼職、莊務裡,有些則無所事事,無無謂謂的浪費時間精神,以致大學畢業的時候,竟與中七畢業生沒有兩樣,甚至更不成熟,更沒有方向,更不知道人生為何。他囑我們要想清楚自己進大學的原故,想想自己在大學裡面要得到甚麼,尤其在沒有繁重功課與公開考試管束的「任你玩三年裡」,到底想作甚麼類型的大學生。

這段話三年以來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特別在我心情低落、迷失方向、孤身獨行的時候,鞭策我繼續支持下去,走一條沒有幾多同路人的窄巷,走這條先苦後甜,通往理想但絕不康莊的小路,努力的、一步一步的刻苦追求自己的夢。

如是者,迎新冊上大學生必做的「五件事」—上莊、住宿、拍拖、兼職、走堂—就幾乎與我絕緣了。每天我都認真備課、查字典、準時上堂、坐在最前排、積極發問、不停抄筆記、全力做功課…由於迎新日那天,一眾學會職員熱情太過,把我這個比較含蓄內向的「新鮮人」嚇著了,而且有少許「騙人買保險」的感覺,所以整個大學一年級,除了廣東話即席演講外,我甚麼活動都沒有參加。我的大學生活,除了讀書、溫習、功課、補習、做運動、做家務,就是在圖書館英語中心看電影、報紙、雜誌增值自己,有時則從八間大專院校圖書館借散文、小說、新詩來讀。

大學.夢(3)

在那段灰暗無光的日子,一直支持我讀下去的,是進大學的夢,是參加大學新詩會的心願,是不甘落後於人的倔強。我不想浪費寶貴的讀書機會,奈何身體不合作。既沒有辦法長時間讀書,又不想白白讓光陰溜走,我惟有不停的看課外書當作補償,叫良心好過一點,算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打從中六下學期開始,我就不停的借課外書來看。胡燕青老師的新詩集,阿濃的散文,突破的小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推介好書,都成了我的良朋益友,給我一點點生活的動力與希望,為我枯竭的生命澆下幾滴涼水。由於每次我頭痛就讀課外書,有時放學剛回家就先看書才做功課,每星期我最少可以完成一本,多則兩至三本小書。胡老師的新詩和大學詩會出版的《詩的挪亞方舟》,挑起我的創作意欲,我亦開始嘗試寫新詩,上課打蓋睡的時候寫詩,聖誕同樂日寫詩,放學的時候寫詩,週未假期寫詩,學校週記簿也是寫詩,期望藉此可以燃起生活的鬥志,給自己一個上進的機會,將熱情注入高考科目。

第一首詩作名叫《背上的十架》,讀者大概從這首詩可以理解我當時的心境:
我看見別人背後的十字架

如羽毛般放他們身上

這多好啊


是否我的道路

總是那樣曲折崎嶇難走

未經七七四十九個急彎

亦看不見盡頭


可能

羨慕的目光

正落在

我這個人身上

預科生想考進大學,大都是為了將來找到理想的職業,或享受多彩多姿的大學生活。但我進大學最主要目的,是要參加大學的新詩會,想見胡燕青老師,想繼續創作新詩,想追尋文學的夢。但是,以我的實力,以我的德性,以我的預科戰績,要圓夢不是完全無望,只是實在渺茫。

幸好,我有一班不離不棄的好老師、好同學、好朋友,在我上課睡覺、不能專心的空檔兒,在我每每想放棄、想重讀、不斷地想當年的時候幫助我、鼓勵我、責備我。我的班主任、副班主任千叮萬囑我,不要重讀,因為重讀非常辛苦,而且無法保證成績會有進步,又常常勸我要竭盡全力溫書,不要讓自己後悔。我的同學胡少龍,因為知道我在化學堂打瞌睡,就在轉堂、午膳、放學後把堂上所教的有機化學公式由頭到尾全都再抄一次給我,並教我如何應付千變萬化的新題目。他說這樣教我,有助他自己溫習,但我相信真正的目的,是要救我這個徘徊在「雙失」邊緣的同學。還有我的幼稚園、小學、中學死黨陳文俊,整個預科,每逢星期天由早到晚,他都要被我這個物理盲問功課,甚至顧不得他自己都處理不來的純數科。最後他純數成績平平,我想我要負全責,幸好他的物理科取得優良的成績,無阻他聯招選科,我的心才好過一點。

大學.夢(2)

直到現在大學畢業,我仍無法忘記高考兩年的慘況。我清楚記得,簡單一道物理高考題,我由中午一時開始計算,打電話問同學,直至零晨一時還沒法想出所以然來。甚至有幾次,因為我打電話問死黨太多遍,害得對方—一個認識超過十年的老朋友—再也忍受不住,乾脆把話筒提起佯作線路繁忙,逼我自己解決。我亦記得,中六中七兩年的物理測驗,我從未試過合格,即使學生手冊上明明寫著「取得總分四成已作合格論」,但我平日取的分數連兩位數字都沒有。另一方面,化學亦好不了多少。化學科的校內實驗評核,常要用「滴定法」量度液體濃度,只是我在約二十次實驗裡,從來沒有一次成功,不是多滴了,就是未能及時記錄,誤差率高得無法接受。有一次我幸運地成功了,老師卻說那次實驗不打分數,把我氣得半死。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實驗,但每次實驗,我不是拿錯了溶液,就是打破實驗用具,得向學校賠款,不然就是手腳太慢,無法完成實驗。所以,每星期實驗課都是壓力,都是惡夢,叫我醒來後沒法釋懷。


是的,原來夢可以分很多種類,可以給人盼望,亦可以叫人不堪回看。那段期間,我的生活猶如在夢裡,一個接連不斷沒法掙脫的惡夢; 我的夢非常生活化,日以繼夜不斷讀書、上課、溫習、吃飯、睡覺…近乎一種原始本能的條件反射,無可奈何的生活規律。所以,我相當同情今天的高考生,因為這些我都經歷過。

更甚的是,自從中六開始,每逢拿起課本講義,我就頭痛非常。那是源於壓力的環狀偏頭痛,我痛得連一頁書都不能看畢,一道選擇題也做不完。每次上物理課,就有逃避心理,不停的打哈欠,頭顱不斷釣魚,眼皮重得垂下來,無論怎樣打自己、用筆插手臂、刺大腿、拉筋、做熱身都無補於事。心底裡,我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身體總是愛跟我作對,叫我洩氣,叫我灰心,叫我不斷逃避。起初還只是物理科,到了中七,無論中、英、物理、化學、生物五科全部都是如此,縱然我努力發奮,亦徒勞無功,好不絕望。

大學.夢(1)

人生的路途,猶如爬山,由低至高,一步一步慢慢經營。一旦攀上高峰,緊接著的,往往是落山的坡度,而且越下越斜,直下到看不見光的深谷。有人就這樣困在谷底,得不著重生的門路。但是那些注目仰望天邊的人,仍有機會在黑暗的深谷中慢慢摸得著上山的仄經。路,雖然是那樣崎嶇,那麼難走,前未見古人,後似無來者,但只要走出幽谷,再次登峰造極的時候,眼前所見景色,可能比從前更美好,更值得珍惜。


如果每名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就要從中五會考說起,因為沒有會考就沒有高考,過不了高考就進不了大學,更談不上大學夢。會考二十五分,比預期中好,可算是人生的高點,我懷著興奮的心情飄飄然的升上預科,開始發大學的夢,幻想自己可以在高考發揮所長,再下一城,誰知這種興奮的感覺,中六開學第一個星期已經消失殆盡,就如高處不勝寒,失腳倒地,從海拔二千尺半空沿山脊滾到水平線,還不斷的向下沉,再往下降,至終一敗塗地。

會考和高考的時候,我都是唸理科的。會考唸的是物理、化學、生物、附加數和電腦,是典型的「全理人」; 高考則唸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科。我的數學一向不好,中三選科時,曾經徘徊於文理兩個抉擇間良久,最後因為不捨得放棄生物科而選修理科。會考的時候,附加數學和物理是我的死敵。附加數我從來只懂做第一階段的簡單題目,第二部份長題目,我通常只能回答最容易的一兩道題,最後成績僅在合格之上,亦屬意料中事。物理方面,我一向不精於算術,所以選擇背誦熱力學、光學和放射學等物理定律和標準答案,至終勉強能取一「良」,已算可喜可賀。

曾幾何時,我希望靠背誦、靠運氣、靠語文科考進大學,誰知道,會考和高考是兩碼子的事。不管你語文科有多好,若然高考科目分數不高或不合格,仍然會被拒諸大學門檻之外。而且,相比會考的時候,我的語文科成績平凡得可以,一切的希望都在二個高考科目。可是,高考的物理著重計算,而且題目千變萬化,沒法靠背誦合格,其實連靠背誦取分亦屬微乎其微。還有,出乎我意料之外,連化學都離不開數學。即使背了很多化學公式,亦不表示有能力解決未曾看見過的實驗題。看來只有生物科,依然有點東西可以背誦,可以憑藉,可以倚靠,給我一絲絲安全感,算是沒有希望中的唯一希望。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一封給更新傳道會的信

敬啟者:


本人非常喜愛閱讀《鐵證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Historical Evidence fro the Christian Faith一書,手上也有2004年初版的《新鐵證待判--25週年更新版》Firm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惟有一個問題,使我大惑不解,就是原書作者Josh Mcdowell麥道衛先生的名字,在我買的2004年初版中不見了,遍尋封面、封底、序言、內文都沒有發現他的名字,中文英文都沒有,只看到<更新製作小組 製作>,我感到非常奇怪。這本更新版,內容大部分都取自Josh Mcdowell麥道衛先生的著作,為甚麼就是沒有他的名字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初版漏印的關係,也不知道後來加印的版本中有沒有加上原作者的姓名,又或許是否更新傳道會完全接管了版榷。但個人覺得,這書原來就是麥道衛先生的偉大著作,對基督教、聖經、耶穌的真確性影響深遠,現在連作者名字更沒有,只有出版商的名字,實在對原作者有欠尊重(讓人以為是更新傳道會的同工們自己寫的),也對有興趣知道作者其他文章書籍、學術背景的讀者們帶來很大的不便。

要不是我看過舊版,就無從得知這《新鐵證待判》是誰寫的,對於生在21世紀,尊重知識產權的我們來說,真的很不可思譏。我知道有時候為著傳福音的緣故,著作權、個人擁有權要稍微讓路,但隻字不提,未免太過,未知背後原因何在?

另外,我在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看過,知道原作者的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Historical Evidence fro the Christian Faith/ More Evidence that Demand a Verdict,還有一部份關於form criticism, textual criticism的, 貴社未有翻譯出來,市面上也未見其他出版社有這些翻譯。請問 貴社有沒有考慮過把書的另外一半也翻譯出來,讓一眾有心研究人士有中文版可讀呢?
我期待著 貴出版社對於上述兩個問題的回覆,希望更多人閱讀這本好書,並書的另外一部份。

Daniel 上
For the benefits of English readers, an abstract of the above letter is translated below.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have read and highly appreciated both the older version and 25th anniversary version of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before.

This is a very well-written and solid book that defend Christian faith in the academia, and I know that the writer of the book is Sir Josh Mcdowell. However, in the fisrt e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25th anniversary renewed version" of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the name of the writer totally disappear! I cannot find his name in the cover, back, content page, preface or references. I wonder how this can happen as I deem it as a disrespect of the writter and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law in any developed country.

May anyone tell me if it was a mistake [and have it been added in reprint versions]? Or the copyright of Mcdowell was completely sold to the Christian Renewal Ministries that the original author does not deserve any acknowledgement in a great book like this?

Besides, it seems that the Christian Renewal Ministries did not translate the whole book of Mcdowell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I happened to find the Englsih version of the book in the library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knew that only half of it was translated, leaving another essential part on formal and textual criticisms unattended. So, may I give a warm suggestion that your misionary had better translated the other half of the book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so that Chinese Christian at large will be largely benefite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In Him,

Daniel

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我想
武力介入的結果
其實我是明白的
(這不是你從前提醒我的嗎?)
只是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做
沒有那種智慧
可能正因為近貼身
反而不知道應該保持怎樣的距離
才沒有火燙的感覺

我自己不也這樣經歷過嗎?
我一直怕譚太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雖然有時心情好我很樂意
只是我不是常常心情都好啊

我是明白的
在我未有復原以前
請你別問
因為你的追問更引起我的不快
本來多好的心情也一筆鉤銷

我是知道的
但又實在沒法完全不理
在那些無眠的夜晚
我在床上左思右想
就是睡不著
想以前的事情
想許多許多

是難的
我知道
但也到了非學不可的程度
我願意學習
我服

2009年11月5日星期四

遲來的天空

今天回校
天空是藍藍的
不知道誰
蓋上一張凹凸不平的白毯
是初戀的回憶
剛剛相識的喜悅

我們這樣的相遇
是大一的事情了
(其實我們第一次偶遇
遠比這個還早
比大學早 比高考早
直退到不知道美麗是甚麼的歲月)
那時我在做中大城大的比較
由全空調的商場型大學
走到全天然的山頭
迎接我的
是一片純真的你
像未經人生歷練的
腳上沒有厚繭的稚子
向我解說甚麼是自然的美
造化的美

三年以來
我的心情轉變一如頭上的雲層
從前我討厭那裡
愛上了你
以你為我人生的目標
現在我真的來到了
每天看到你了
踏在你的地方
卻每每只能投以匆匆的一眼
走同一樣的路綠
像浮萍的根
無法抓緊水流下的泥土

我心底裡暗暗的驚疑
到底是你改變了
還是改變的是我自己?
是我得手以後就不再珍惜
又或許跑掉的是你呢?

可能是你使性子
我從忙碌回到讀書的生涯
長久的勞動終於得著了安息
可你啊
整個的九月
卻只報我滿天的黑雲
不是刮風就是發雷脾氣
連大陽也氣走了
你一樣收起你的臉
那張好幾年前我一看就愛上的臉
在那兀立的受傷的假山後
在那純白貴氣的標誌後

無可奈何的我只好回家
看著山和河的夢消沉
在那好幾年沒有清理過的林村河裡

忘不了
是你那水天一色的景繳
是沒有壓力享受生活的心情
那個時候
我怎樣一步一步的由山腳爬到山腰
由山腰爬到山頂
旋即沒有你的後花園
用自己的血汗
每一口的喘息
體會認識你的為人
你的性格
你的每一個可貴之處

那時候我不明白
不明白我的夢中情人
只是別人眼中的辛苦勞累
只是許多的麻煩與不便
然後我懂了
(其實我不想弄懂
因為知道會使美夢幻滅)
原來疲累的生活
是吃人的黑洞
會把一切的美麗溶掉

仍然地
水柱在半空裡凝住了
天空下有古雅的松樹
和著其他許許多多的樹
貪心地把整個空頭都霸佔給自己和同伴
白牆上的攀緣植物
也捨不得離開依附著的欄杆
直到牆上再找不到其他的顏色
只是我沒有給你機會展現你的容貌
當然你也沒有送我合適的風景

然而
今天你終於來了
終於回來了
你不再隱藏
向我展示昔日的你
我曾深深愛過的你
久違的你
在那遲來的
漸涼的十一月份
涼風吹起的時候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給1045

我想說
我明白你的感受
是一種無力感
對現在的自己很不滿意
卻沒有方法解決
恨惡甚麼都不能作的自己
明白不可以加這樣下去
環境,心靈卻一直的疲倦、灰暗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叫你
對自己對環境對上帝回復信心
但改變自己的心境
是改變實情的惟一辦法
忍耐到底的
必要得救